職場上要有主人翁的精神
發布日期:2010-04-28 瀏覽次數:728
無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無論現實的還是虛構的,事例都舉不勝舉。而他們表現出的精神,就是我們所說的主人翁精神。當然,也會有人不以為然:這種精神更現代的概念應該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和自動人假設理論。主人翁概念早就過時了,現在提主人翁精神,不是冷飯熱炒嗎?
把知識、經驗、技能的功能定位為“勞動”,必然產生打工心理。因為,勞動就要有勞動報酬,勞動報酬通常表現為工資、獎金。因此,僅僅關注自己的工資獎金就是把自己定位為勞動者,勞動者在民營企業就是打工者。打工者自然就會產生打工心態。一旦打工心態成為主流心態,管理者就會陷入前文所說的尷尬。
其實,知識、經驗、技能還有另一個功能,那就是投資。我們所說的人力資本正是強調的知識、經驗、技能的資本屬性和投資功能。按照人力資本的屬性分析崗位,會得出另外一個重要結論:每個崗位都是一個股份制公司,員工與老板都是崗位股份制公司的股東,只不過,員工投入的不是貨幣資本,而是人力資本,具體形式是知識、經驗、技能。他要求的回報也不表現為利潤,而是首先表現為人力資本,也就是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這種把知識、經驗、技能當作自己的資本的員工,關注的首先不是工作之后的工資回報,而是工作之后的知識、經驗、技能是否有所增長。就象企業老板一樣,老板投資創建了公司,同時也參加公司的工作和勞動,但是,沒有幾個老板真正關心自己的工資獎金是多少,而是關心自己的投資回報——利潤的高低。因此,關注投資回報是典型的老板心態。當員工關注的焦點從工資獎金轉移到知識經驗技能的積累時,員工的心態也就從打工心態轉移到了老板心態。只不過不是企業老板,而是崗位股份制公司的老板,或者簡稱崗位老板。
我們把這個理論稱為崗位股份制公司理論。這是一種全新的職業觀、利益觀或價值觀,它的最大功能就是扭轉員工的打工心態為主人翁心態。使員工在打工心態下認為是吃虧而不愿意做的事,變為不怕吃虧而積極做,甚至是主動做別人不愿意做的“吃虧”事;甚至可以把以打工心態精于“算計”的“精”員工改造成企業需要的不太算計的“傻”員工。 因此,同一個事情,按照勞動者定位、打工心態是一個判斷,按照投資者定位和主人翁心態又是另一個判斷。顯然,第一個判斷既不利于企業,也不利于員工;第二種判斷,不僅是企業需要的,更是員工需要的。不僅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更有利于員工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樹立主人翁的精神,主人翁的意識和心態從事崗位工作,不僅是企業發展的需要,更是員工職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員工還是要有主人翁精神。
事實證明,在所有成功人士的身上,幾乎無一例外地表現出這種主人翁的精神:把工作上的事當成自己的事,甚至比關心家事更關心工作;主動、積極、負責、奉獻、堅持、追求成功、永不言敗。他們不貪圖名利、不計較得失,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全力以赴地完成任務,以“怎樣才能更好、怎樣才能更快”的標準處理每一個工作細節。他們這樣做時,可能沒有刻意地想得到什么,但是,只要長期、堅持這樣做了,該得到的,基本都能得到。
其實,我們認為,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自我實現和自動人假設固然是更現代的、很權威的西方概念。但是,它與我們說的主人翁理論還是有區別。因為它是完全站在自我的角度,強調人在本性上的需要,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符合自動人的特征。但是,畢竟,人都在集體之中,有時候,不可能完全自我地追求價值實現。總是需要一些妥協,需要一些服從,甚至需要一些奉獻。這時,自我實現的理論可能就會遇到挑戰。連馬斯洛自己也承認,真正能夠自我實現的人只有1%。而我們需要的是,所有員工都具有主人翁精神。那么怎么解決這個矛盾?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