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22-04-13 瀏覽次數:239
文丨Linan
2022年4月12日,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通過諾誠健華的上市申請。過會后意味著諾誠健華科創板IPO又更近了一步。
若此次科創板IPO成功,諾誠健華將成為繼百濟神州之后,第二家以紅籌股身份完成科創板上市的藥企。諾誠健華已于2020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發行價為8.95港元,募集資金凈額約為20.93億港元。如此次順利“登科”,將實現A+H兩地上市。
此次科創板IPO,諾誠健華計劃募資40億元,其中,21.5億元用于新藥研發項目;1.67億元用于藥物研發平臺升級項目;3.94億元用于營銷網絡建設項目;8773.85萬元用于信息化建設項目;12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01
頻繁募資引質疑
諾誠健華真的缺錢嗎?
資料顯示,諾誠健華成立于2015年11月3日,是一家典型的知名科學家+權威業界人士構成的生物醫藥創新科技公司。并且自成立之初,諾誠健華就戴著明星光環,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科學家施一公,另一位聯合創始人為Jisong Cui(崔霽松)博士,其過往履歷也十分亮眼。
Jisong Cui(崔霽松)博士曾擔任保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及美國默克的早期開發團隊的負責人,在醫藥行業的研發及公司管理方面擁有逾20年經驗;施一公博士則是知名的結構生物學家,現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西湖大學創始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等。
在2018年前,諾誠健華并未實現多少營收,此后公司整體營收才開始逐年增加。數據顯示,2018年~2021年,諾誠健華營收分別為161.70萬元、124.7萬元、136.36萬元、10.43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5億元、-21.41億元、-3.91億元和-6454.6萬元。目前諾誠健華尚未盈利并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余額為35.6億元。
2019年度~2020 年度,諾誠健華主要收入來源于技術服務及檢測試驗收入,均為其他業務收入。
2021年,伴隨著首個產品奧布替尼獲批上市,諾誠健華開啟了商業化元年。2020年12月,諾誠健華首款產品選擇性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奧布替尼(宜諾凱®)獲得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準上市,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MCL和復發或難治性CLL/SLL。2021年,奧布替尼實現銷售額2.41億元。
2021年諾誠健華主要產品的銷售額僅占其總營收的一小部分,當年主營業務收入之所以能獲得10億的收入,主要系其與Biogen就奧布替尼達成一項授權合作,確認技術授權收入較高所致——
2021年7月,諾誠健華與 Biogen達成一項授權合作,約定將奧布替尼在MS領域的全球獨家權利以及除中國(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以外區域內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的獨家權利授予Biogen。根據協議約定,對于技術授權,Biogen向其一次性支付不可退還和不予抵扣的首付款1.25億美元,公司于2021年度確認技術授權收入77596.33萬元,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為104163.25萬元,占比74.49%。
整體來看,諾誠健華的總營收在逐年攀升。不過在計劃科創板IPO之際,諾誠健華就因為頻繁募資引發業界質疑,公司“圈錢”、“跑馬圈地”之類的議論較多。
2020年3月港股上市,諾誠健華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為24.16億港元,主要投入于產品開發及商業化,計劃于2023 年下半年全部使用完畢。此后不到一年,諾誠健華又進行了一次定向增發,通過向Gaoling及YHG發行1.92億股、1889.5萬股,以每股14.45港元的價格募得近30.42億港元。該筆募資用于臨床試驗,招聘國內外人才,擴大商業團隊,擴大和加速內部發現階段項目,為任何潛在的外部協作和授權引進機會儲備資金,用作營運資金和其他一般公司用途,計劃于2021年中期報告出具之日起三年內全部使用完畢。
另一方面,2018年~2021年,諾誠健華的研發費用金額分別為17195.53萬元、23417.30萬元、42330.60萬元和73271.40萬元。近四年研發投入累計15億以上。其中引人關注的是,諾誠健華大部分研發費用運用在股權激勵上,金額分別為6406.96萬元、5716.48萬元、18417.81萬元和3942.80萬元,研發費用中的股權激勵費用占比分別為37.26%、24.41%、43.51%和5.38%。
然而,截止2021年12月31日,諾誠健華貨幣資金余額為59.7億元人民幣,占公司資產總額的比率為80.51%。其中銀行存款就有59.2億元,公司2021年利息收入就有1.35億元。賬戶上“趴”著如此多錢,又再次募資,引發外界對其募資合理性質疑。
02
BTK抑制劑市場爭奪戰打響
企無遠慮必有近憂
盡管沒有近憂,但諾誠健華需要遠慮。
諾誠健華招股書顯示,公司的產品布局主要聚焦在腫瘤與自身免疫性疾病領域,側重于構 建具有協同效應的創新療法。
在血液瘤方面,擁有奧布替尼(BTK抑制劑)、ICP-490(CRBN E3連接酶調節劑)和 Tafasitamab(靶 CD19的單克隆抗體)等;在實體瘤方面,擁有ICP-192(泛FGFR抑制劑)、ICP-723(泛 TRK 抑制劑)、ICP-189(SHP2 抑制劑)等產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其正在開發用于治療由B細胞或T細胞功能異常所導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款產品,包括奧布替尼(BTK抑制劑)、ICP-332(TYK2-JH1抑制劑)和 ICP-490(CRBN E3連接酶調節劑)等。
除了首個已經獲批上市的產品,諾誠健華其他產品均處于研發階段。其中,9款產品處于I/II/III 期臨床試驗階段,6款產品處于臨床前階段。
2021年,諾誠健華的主要產品奧布替尼銷售額為2.41億元,實現銷量為41209盒,藥品銷售毛利率為88.98%。然而,這款產品在市場推廣等方面也面臨著一定的市場競爭。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球范圍內已有奧布替尼、伊布替尼、阿卡替尼、澤布替尼和替拉魯替尼等5款BTK抑制劑獲批上市用于治療B細胞淋巴瘤;中國已有奧布替尼、伊布替尼和澤布替尼等3款BTK抑制劑獲批上市用于治療B細胞淋巴瘤。
上述產品的已獲批適應癥集中在復發或難治性MCL、復發或難治性CLL/SLL 等,并且伊布替尼、澤布替尼在中國的獲批上市時間和納入醫保時間均早于奧布替尼,具有一定的先發優勢。
全球范圍內和中國有數款在研BTK抑制劑針對B細胞淋巴瘤開展臨床試驗,未來若獲批上市將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可能對奧布替尼的市場份額產生影響。
另外,諾誠健華的ICP-192、ICP-723重磅在研產品也因為著競品增多,未來在市場拓展和滲透率提升的過程中將面臨一定挑戰。其中,除Erdafitinib、Pemigatinib和Infigratinib等已獲批上市產品,全球范圍內有數款在研泛FGFR 抑制劑處于臨床試驗階段;除Larotrectinib和Entrectinib等已獲批上市產品,全球范圍內有數款在研泛TRK抑制劑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諾誠健華也在招股書中坦誠透露,創新藥的研發周期較長,前期投入較大。目前,公司僅有奧布替尼上市銷售,且獲批時間較短,產生的收入和利潤尚不能覆蓋公司其他在研產品方面的投入,預計短期內仍需要通過融資支持公司的產品研發、臨床試驗推進、銷售網絡建設和其他運營支出。
在截至報告期末,諾誠健華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其正在全球范圍內推進在研產品的多項臨床試驗,持續拓寬產品管線并推動在研產品的適應癥拓展,預計公司未來產品研發將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
除了企業自身的發展要求以及產品管線布局需要,另一邊,科創板等也開始進一步嚴格審批申請上市的企業。其中,科創板對申請上市的企業的所具有的科創屬性審評越來越嚴格。而且,上市后破發的創新藥企越來越多,整體估值已基本回落至疫情前水平,能夠明顯看出資本對于創新藥企從熱情到冷淡的趨勢。
2021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科技企業遭遇破發。即便是百濟神州這樣的創新潛力股在登陸科創板當天也難逃破發命運,股價下跌16.42%。今年以來,科創板生物藥企里亞虹醫藥、邁威生物、榮昌生物等也是上市當天破發。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種倒春寒,也是資本市場對上市的創新藥企“用腳投票”的一種方式,此前,投資人主要集中投資在“跟隨創新”項目,藥品上市后,陷入惡性價格戰,企業商業化結果無法達到資本預期。種種跡象都表明,未來的創新項目需要有真正過硬的創新“基因”。
面對這樣的行情,有業內人士直接挑明指出,從目前上市的結果與趨勢來看,未來短時間內行情會越來越差,甚至可能會發不出去了。因此企業應該看長遠,先上市融資,積累足夠的安全墊,可以保證未來三四年無虞。這兩年可能要迎來創新藥行業資金斷裂甚至破產潮......
03
諾誠健華股權分散
高瓴為第一大股東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諾誠健華股權比較分散,目前并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在2021年定向增發2.1億股普通股后,高瓴旗下HHLR及其一致行動人為諾誠健華第一大股東,合計控制表決權比例為13.04%。
諾誠健華招股書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的主要股東為HHLR及其一致行動人、King Bridge及其一致行動人、Sunny View與Renbin Zhao(趙仁濱)家族、Sunland與Jisong Cui(崔霽松)家族、Vivo Fund VIII及其一致行動人。
明星科學家施一公并不直接持有諾誠健華的股份,只是作為非執行董事在公司任職。其中,個人股東有崔霽松和趙仁濱。不過,趙仁濱與施一公是夫妻關系。根據證券相關條例,施一公被視為擁有其夫人趙仁濱所持有的股份。
報告期內,諾誠健華任何單一股東持股比例均低于30.00%。截至2021年12月31日,第一大股東HHLR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比例為13.85%,且直接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主要股東之間不存在一致行動關系,因此,任何單一股東均無法控制股東大會或對股東大會決議產生決定性影響。
董事會現有9位董事,其中包括2名執行董事,4名非執行董事以及3名獨立非執行董事,不存在單一股東通過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能夠決定公司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選任的情形,因此,該公司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胺Q“明星”陣容的醫藥團隊:
諾誠健華在招股書上會稿透露,公司股權相對分散,使得公司未來有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進而導致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可能會給公司業務發展和經營管理等帶來一定影響。
資料來源:諾誠健華招股書上會稿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