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17-12-11 瀏覽次數:289
移動醫療是指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實現讓醫療服務“唾手可得”。相比于傳統醫療,移動醫療實現了對醫療資源配置利用的優化,讓患者和醫生、醫院管理者更省時、更省心。
它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生和患者的效率,節約了時間,同時也更加公平。
當下,來自醫院、醫生、用戶等傳統醫療行業的多處痛點,恰好是移動醫療行業發展的機會點。把握醫療體制改革的機遇,運用互聯網、智能硬件等技術設備加速醫療行業的轉型升級。
傳統醫療痛點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醫院運營形成了三大痛點:醫院盈利的需求、職能本身所需的公益性和行政干預三者之間所產生的矛盾和問題。
醫療服務屬于基礎服務,政策干預醫療服務定價,使得服務費用無法提升,而且付費方式單一,傳統醫療機構缺乏多元化盈利模式。運營不透明,缺乏信息化,這導致分診轉診模式缺乏,資源分配失衡。
醫院資源的失衡分配,導致患者都集中涌向三級醫院。數據統計顯示,三級醫院集中了36%的患者,這導致醫療結構失衡。
來源:易觀智庫
對醫生而言(特別是三級醫院的醫生),其痛點同樣來自于上述三個方面。其中原因分別可歸結到醫生收入、醫患溝通和醫生職業發展的困境上來,體現的是醫生-患者關系、醫生-醫院關系上的緊張。
而對患者而言,“三長一短”等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已成為公認的社會難題,這些都與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局面關系緊密,且互為因果。
舊有的供給模式結構失衡、缺乏市場化競爭,造成了供給不足、定價不合理、以藥養醫等問題,進一步促成現階段看病難、看病貴的醫療困境,也造成了醫生收入低、工作壓力大、醫患關系差的職業困境,也間接促成了醫生資源不足的現狀。
移動醫療發展史
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當下,移動醫療開始興起并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兩年的兩會期間,也多次提到移動醫療這一關鍵詞。
從目前來看,移動醫療表現出來的優點和技術特點有四個方面:首先,能切實推動分級診療,利用互聯網技術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其次,實現了醫療健康的可及性,緩解了醫療資源的地域不平衡;再次,通過給用戶建立用戶電子健康檔案,建立患者電子病歷,再通過大數據和云存儲實現在線預防;最后,既能降低用戶醫療成本,也能節省國家的巨額醫療支出。
在此背景下,我國移動醫療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
從發展時間來看,目前我國移動醫療市場大體經歷了幾大發展階段:
探索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2010-2013年)
2010年以后移動醫療行業發展開始與醫療服務相結合,線上咨詢服務出現,并逐漸形成一定的市場認知度。
2010年1藥網、七樂康、康愛多等醫藥電商相繼成立并推出移動端應用;2011年3月,好大夫發布移動版本應用;2013年推出住院直通車業務;2011年春雨掌上醫生上線:2013年上線醫生自由定價功能等。
成長期:行業加速發展(2014-2015年)
經歷了初期的摸索后,移動醫療的發展更加深入了。但醫生市場的需求仍然不足。
為了解決該問題,移動醫療企業通過服務醫生與醫院體制、設備、服務等形成交互;同時也通過服務醫生聯動醫藥電商、醫療保險、醫療檢驗等付費服務。另外,企業也通過服務醫生溝通患者,一方面幫助醫生建立品牌,另一方面也通過醫生品牌構筑移動醫療企業的品牌影響力。
此外,政策的支持,多點執業逐漸成為北上廣深等城市中級及以上職稱的執業醫師的常見工作行為。
成熟期:鏈接線下和展望未來(2016年至今)
2014年10月,友德醫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聯合成立廣東省網絡醫院,成為國內第一家互聯網醫院。
2016年起,通過更深層次地與傳統醫療行業結合,互聯網醫療企業開始嘗試進入除問診和掛號以外的就醫環節。互聯網醫院應運而生。
2016年末-2017年初,以烏鎮互聯網醫院為代表的互聯網醫院集中爆發。
在國家醫改背景下,移動醫療發展迅速。根據易觀智庫統計數據顯示,移動醫療產業市場規模逐年攀升,2016年達到105.6億元,較2015年增長116.4%。
行業內人士表示,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來源于多個方面的推動力:
首先是政策放寬,推動移動醫療業態創新和產業鏈延展,AI技術能力快速提升,推動供給端生產力改革。政策是移動醫療模式創新核心推動力,資源下沉與市場化定價趨勢為互聯網盤活傳統醫療創造空間。
其次,移動醫療在產業鏈供給端與技術端深入拓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目前還處于啟動期,正漸漸成為傳統醫療服務的有效補充部分。
用戶畫像
進入2016年以來,移動醫療APP的使用粘性普遍呈現上升趨勢,其中問診領域人均單日使用市場復合增長率達到15.9%。
目前,移動醫療的用戶群體年齡整體偏大,大多集中于24歲-40歲這個年齡段,這與年輕用戶醫療健康需求和意識不強有關。
由于移動醫療在互聯網服務中屬垂直領域,用戶獲取具有一定的門檻,41歲以上用戶醫療需求強烈但并非互聯網重度使用群體,移動醫療占比低于總體,預計未來1-3年,這部分用戶是移動醫療的主要增量市場。
來源:易觀智庫
從城市級別來看,2016年下半年移動醫療用戶城市級別分布呈現向三線以下城市下沉的趨勢,但二線以下城市絕對占比仍不足5成。
另外,根據易觀智庫檢測發現,66.0%的移動醫療用戶具有中高以上消費能力,另外移動醫療用戶多偏好保險、購物和理財,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易觀分析認為,移動醫療用戶價值度較高,屬于高凈值群體,具有較強的廣告價值與媒體價值。從用戶偏好來看,工具和社交領域是可靠廣告變現渠道,可挖掘潛力大。
資本市場升溫
市場的快速發展之下,行業內的平臺也不斷獲得資本青睞。
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12月28日,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投融資221起,比2014年增長45.4個百分點。2015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達到7.8億美元,已超過2014年全年總額。
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2015年11月30日微醫集團完成由國開金融、復星醫藥、高瓴資本、騰訊等共同投資的高達3億美元的E輪融資,移動醫療領域所獲資源和關注又獲得了量級的提升。
到了2016年,移動醫療健康行業共有368起投資事件,投融資額度約291億人民幣。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新成立99家醫療健康領域公司,同比2015年的400家公司下降79.6%。雖然新公司成立數量減少,但當季獲投達到34.3%,和前兩年相比有翻倍增長。
五大發展模式
互聯網醫院市場模式
該模式是指具有醫療機構資質,可以從事診療活動;具有線上-線下協同特質;具有專業的醫療人員和診療規范。從不同的出發點出發衍生出形態各異的業務形態,即互聯網醫療機構化和醫院互聯網化。
其中互聯網醫療機構化,指互聯網醫療企業通過與線下醫院合作或自建院區,得到醫療資質,從而形成線上-線下閉環。
而醫院互聯網化則為傳統醫院提供了發展方向。傳統醫療機構基于自身醫療信息管理系統,建立網絡醫院,實現區域聯通,提高患者就診效率。
來源:易觀智庫
醫生服務市場模式
相比于以往醫生與醫院深度捆綁的單點執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產生了多點執業。在這種環境下醫生和醫療機構形成博弈關系,這大大提高了行業的服務潛力,并促進了運營效率的提升。
形式一:醫聯,基于醫生社區資源進行價值挖掘與轉化
醫聯切入醫生基本需求,聚合40萬+優質醫生資源,打造集醫聯APP+醫聯通APP+醫聯云醫院管理系統為一體的重癥診療平臺。
形式二:如醫護到家,以護士上門切入,構建院外醫療O2O服務,多重手段保障服務品控,運營安全。
在線問診市場模式
相比于傳統醫療模式,患者與醫生間處于單向溝通模式,容易導致信息不對稱,降低患者的服務體驗。
而移動問診模式,患者可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途徑獲取醫療資訊,實現患者與醫生的診前咨詢與后續服務,有效提高患者端就醫體驗。
如春雨醫生,通過開放問診,建立精準流量分發平臺。
醫藥電商模式
通過多領域的合作,拓展售藥渠道,增加流通效率。如阿里健康聯合18家醫藥企業創立“醫藥O2O先鋒聯盟”。
AI+醫療市場模式
隨著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帶動了人工智能新一輪的大發展。
從變革層面而言,人工智能是從生產力層面對傳統醫療行業進行變革;
從形式上看,人工智能應用在醫療領域是一種技術創新;
從改造的領域看,人工智能改造的是醫療領域的供給端;
從驅動力來看,人工智能主要是技術驅動,尤其是底層技術的驅動;
從創新的性質而言,人工智能屬于重大創新;
從對市場影響而言,人工智能帶來的是增量市場,且隨著智能程度不斷提升,理論上潛在的市場空間無限。
人工智能最終目標是通過多形態解決方案,助力醫療服務效率的提升。
未來發展前景
移動醫療發展至今,已經為解決當下的醫療供需不足提供了諸多解決方案。
線下,基層醫院通過聚攏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就醫服務體驗,讓百姓信賴并愿意留在基層醫院,以疏解上游三甲醫院負荷流量;
而對于線上來說,如何通過拓寬就醫渠道,引導用戶接受并使用移動醫療服務,緩解線下實體醫院的問診壓力,側面協助推進分級診療落地,也是擺在所有移動醫療企業面前的緊迫任務。
專業人士分析,雖然目前移動醫療還處在發展初期,存在很多問題,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傳統醫療行業里確實存在很多問題,只要有問題存在,移動醫療就有其發展的空間和價值。
移動醫療與傳統醫療進一步深度結合,能夠逐步重構醫療價值體系。
來源:凡麥資本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